中國日報網4月12日電 當今世界經濟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新冠疫情與俄烏沖突對全球經濟將產生中長期的深遠影響。美國《紐約時報》近日發表評論文章稱,全球化作為一個基本趨勢,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特別是中國已經廣泛融入全球供應鏈,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中國的發展都是貿易和投資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文章認為,當前國際貿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并不意味著全球化已經過時。
“去全球化”是如今許多人嘴邊的一個詞——這是可以理解的。俄烏沖突仍在持續,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等因素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回流”——即在國內生產——要么是出于國家安全原因,要么是為了避免未來供應鏈中斷。
但是,全球化并沒有消亡,全球化正在改變形態。加州洛杉磯和長灘港的運輸瓶頸很大程度上是由巨大的美國進口需求造成的——這是一個明顯的跡象,表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仍在發揮作用。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吉爾特·貝卡爾特認為,“企業仍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融資,仍有大量資本在國家間流動,金融市場回報仍高度相互關聯。”
特別是中國,盡管美國政府“努力使中美經濟脫鉤“,但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經濟。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中國仍是全球最大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流量達到1770億美元。美國和英國則分列二三位。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經濟學家阿薩夫·拉辛表示,“全球化總是在重組,過程會經歷一些中斷,但這些中斷并沒有真正使它偏離趨勢。”
與貝卡爾特一樣,拉辛表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中國的發展都是貿易和投資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文章說,雖然有些企業和國家正試圖擺脫對其他國家供應商的過度依賴,“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這些生產都將回流國內。”
盡管全球化有其自身的問題,但當前這股回流生產的熱潮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制裁俄羅斯會迫使其在國內生產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如果這是一種懲罰,為什么美國試圖成為自給自足的國家反而是一件好事?答案:當然不是一件好事。
文章最后說,總會有一些力量想分割全球貿易,但也有同樣強大的力量把各國團結在一起:企業和國家有強大的貿易動機,因為它們可以互通有無,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從而實現共贏。
信息來源:中國日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