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總書記的足跡 | 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海關助力清遠特色農產品麻竹筍產業發展(圖)
圖為:關員指導轄區筍制品出口企業優化管理體系 關悅/攝
在西牛鎮的巧口(英德)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一批新鮮采摘后經分割、清洗的筍片在灌裝生產線上快速傳動,經過稱重、調料、拌勻、包裝、金屬探測、打標簽和裝箱等一系列流程,加工成軟罐頭水煮筍、調味筍等產品,隨即發運出口日本。
麻竹筍、清遠雞、烏鬃鵝、英德紅茶……廣東清遠以其得天獨厚的水土培育出一大批品質優良、口味獨特的農產品,但曾經也面臨著產品缺乏深加工、交通不便、銷售渠道單一等問題。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遠英德市電子商務產業園考察時就曾親手拿起英德特產的麻竹筍,了解當地以電子商務盤活特色產業、以產業發展推動精準扶貧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辯證思維,轉變觀念,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充分發揮粵東西北地區生態優勢,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
清遠海關全體干部牢記囑托,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關愛化作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實際行動,以助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重點,打造優質口岸營商環境,積極推動清遠特色農產品出口,努力為清遠打造成為廣東省綠色生態發展示范區和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區貢獻力量。
中國是世界麻竹筍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而清遠英德市又是全國麻竹筍的重要產區,被稱為“中國麻竹筍之鄉”。發展麻竹筍產業,英德基礎良好,優勢明顯,發展前景廣闊。早些年,筍企從村民手里收購鮮筍后,僅僅進行人工篩選、切絲等簡單的粗加工后就銷往國外,這種原始的模式不僅利潤較低,還不時因為品控問題遇到困難。據調研了解,按每斤麻竹筍的市場價格1元左右估算,如果深加工并保證產品銷路,麻竹筍價格可能會翻2-3番,將會極大帶動周邊村民就業,促村進民增收。
為幫助麻竹筍產業做大做強,清遠海關與地方相關部門合作,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為依托,從源頭幫助筍企加強質量管控,建立品牌效應,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研發符合國際市場潮流的產品,助推行業產品走入國際市場。
“海關從企業最初的廠房圖紙設計環節就已參與其中,指導企業按照依法、按標準規劃廠房功能和布局,保證企業最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的管理體系。”清遠海關查檢科科長羅遠介紹。
做好產品質量管控,才能讓麻竹筍“出海”之路更順暢。清遠海關組織涉及企業管理、食品安全、出口通關等多類業務的專家隊伍,從衛生制度的規范落實、管理體系的建立、硬件設施的改造、人員隊伍的培養,以及日常監管等多個方面對企業進行把關和服務,指導筍制品加工出口企業規范管理、加強品控、掌握貿易規則,督促企業加強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微生物和重金屬等檢測,從源頭把好質量關,有效幫助企業提高綜合管理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
在海關等部門的指導下,當地筍企對照國家、國際標準對廠房進行科學規劃、改造,引進自動化設備,開啟現代化的流水生產模式,不斷豐富產品種類,進行即食鮮筍、筍干罐頭等深加工食品生產。看似簡單的變化,實則是產業升級的巨大飛躍,推動著清遠麻竹筍以良好品質贏得更多海外市場的認可。目前日本市場超五成竹筍來自清遠,其中筍干產品占比達95%以上。英德全市麻竹筍種植面積已達62萬畝,產業經濟總值約32億元,從業人口達7.29萬人,形成了種植、采摘、運輸、銷售、加工的產業鏈。
今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實施生效后,中國與日本首次達成關稅減讓安排,清遠的筍產品出口更是迎來利好。“RCEP的生效帶來了關稅減免優惠,降低了我們經營成本,提升了產品的競爭力,今年一季度我們公司出口筍干制品100噸,貨值1400多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6%,預計產品出口量還將繼續增長。”山弘(清新)農產有限公司財務部主管林志堅說。
小竹筍連接著大產業,小竹筍里有著大文章。清遠麻竹筍的出口不僅帶動了當地筍農增收致富,也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當地開放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近三年,清遠地區僅出口麻竹筍及其制品就達1083批次,重量超1.7萬噸。除了麻竹筍以外,海關還助力英德紅茶、清遠雞、紅糖等清遠特色農產品走出國門。據海關統計,2019—2021年,清遠農產品出口分別同比增長1.6%、9.9%、16.4%,增速喜人。
清遠海關關長林航表示,清遠海關將繼續在企業有機產品認證、綠色產品認證、國際HACCP標準認證、海關AEO認證方面提供指導,提高產品進入市場的能力,依法依規為企業提供優先單證審核、優先查驗、優先檢測、快速出證“三優一快”多項措施,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幫助更多清遠特色農產品走出國門,帶動特色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關悅/文)
